
“为什么我给别人捐款要收我的费用?”一个朋友突发重病,在平台上捐款。一位北京市民准备捐款到500元,但进入支付步骤时,捐款金额变成了503元。“不管你捐多少,平台都会默认支付这3块钱的抚养费。”网上爱心捐款,还要交抚养费?不少网友对此提出质疑:众筹平台这样做到底是赚钱,是做公益还是做生意?
网络爱心捐赠被平台默认收取3元支持费。
近年来,互联网个人重疾筹款平台在众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不收服务费一度成为行业惯例。然而,当北京的张先生通过网络互助平台为生病的朋友募捐时,却发现在平台的“默认”设置下,自己也在向平台“捐款”。
据《财经E法》近日报道,近日,北京张先生的一位朋友患了一场大病,其家人在无忧平台发起捐款。张点开链接进入捐款页面,准备捐款到500元,但进入支付步骤,显示的捐款金额变成了503元。张先生仔细查看后发现,3元是平台运营的“支持费”。张还指出,捐款金额从20元开始,无论捐款多少,他们都应该默认支付3元钱。
“我是来献爱心的,但是平台的设置好像是强制收费。”张先生说:比起被多收3块钱,我真正反感的是平台收取“抚养费”时缺乏透明度。
支持费,服务费,平台两端收费被质疑。
事实上,网络互助平台出现“违约”资金平台3元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据了解,目前全国很多网络大病筹款平台都在向捐款人收取“支持费”。有亲身经历的网友表示:一些网络大病募捐平台甚至出现了捐款1元却收费3元的奇葩行为。
有网友,在某平台上,准备为别人支付1元,却意外发现额外增加了3元的手续费,实际需要支付4元。另一个平台,为别人的帮助支付5元,最后发现只有2元支持求助者,3元变成了手续费。
2022年4月,有媒体报道称,在募捐页面默认开启了“安信人人帮”,如果用户在捐款时没有关闭该选项,将默认额外支付3元。
在捐款页面的下方,还增加了“3元支持平台”的选项。此外,除了“支持费”,滴滴出行还宣布,将收取单个募投项目提现金额3%的服务费,单个募投项目最高不超过5000元。
网友:是给病人捐钱吗?还是给平台捐钱?
对此,有网友认为,平台需要运营成本,收费合理;但也有网友表示是给患者捐款,不是给平台捐款。
网友们觉得,在网络募捐平台上捐钱的患者,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里确实穷,没有医药费,所以每一分钱都是宝贵的救命钱。而筹款平台却要从“救命钱”上砍一刀,这是一种消费,是对善意的一种伤害和亵渎。
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类似收费的投诉很多。针对网友投诉,易基金已回应称,平台未收取任何服务费,不存在支付误导的意图。如果你是善良的,愿意帮助平台继续运营,请留下你帮助的费用。当然,如需退款,请在易基金微信官方账号-个人中心-我的捐赠-资助平台申请退款。
平台收取服务费,捐赠人的知情权不容忽视。
争议的焦点在于: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,爱情一旦被收费,似乎就变味了。而很多顶着“慈善”光环的互联网个人求助平台,从成立之初就对收取服务费讳莫如深。成立之初,很多平台都是通过强调“无偿捐赠”来实现快速增长的。因此,平台收费行动也将慈善事业的市场化带回大众视野。
专业人士表示,要完成商誉,人力成本、管理成本、技术支持的消耗不言而喻。以前这部分费用主要靠其他商业项目反馈。比如,一些平台采用“配资+互助+保险”的商业模式,将配资作为流量入口,引导人们购买保险。
实际情况是,这个轨道向下运行,却催生了很多变数。相互保险因合规原因被卡,各种因素叠加,一下子放大了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的营收压力。网络融资平台的商业化运营需要运营成本,关键在于这种收费或维护成本的比例由谁来决定?依据是什么?捐献者应该有知情权,不然捐献后会有被骗的感觉。
律师:平台必须清楚收费,不能是一笔糊涂账。
对此,法律界人士认为,筹集重疾资金的平台是公益性的,但平台运营者的性质是公司,公司持续运营的前提是盈利,这与平台追求公益性是不一致甚至冲突的。平台收取奖励费或扶持费,其实是平台运营者追求利润的体现。
我国现行法律并未禁止集资平台收费。企业不是纯粹的慈善机构,合理盈利不是原罪。但很明显,对于收费相关的敏感点,平台是不能自行谈论的。既要考虑大病救助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,又要兼顾社会效益,特别是“服务费该收多少、标准该由谁定、谁全程监管”等悬而未决的问题,需要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者进一步明确。
从平台发展的角度来说,收费是必要的,但收费要公开、透明、合理。应见多识广,醒目提示。让捐献者在知情的前提下,根据自身需求自愿选择是否购买相关服务。就算鹅没被拔毛,也要搞清楚收费,不能是一笔糊涂账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zichen3037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